《存在与虚无》
作者简介
让·保罗·萨特(1905年~1980年),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、文学家、社会活动家,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之一。出身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,早年丧父,由外祖父抚养成人。中学时代开始接触叔本华、尼采、柏格森等人的著作,这对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。1933年~1935年受教于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门下,并研读德国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的著作,接受存在主义观点。1936年起发表哲学著作。1940年被德军俘虏,关入集中营,次年逃出,积极参加抵抗运动。20世纪50年代,他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。1964年瑞典文学院曾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,但被他本人谢绝。著有《存在与虚无》、《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》、《辩证理性批评》;主要文学作品有《厌恶》、《苍蝇》等。
内容简介
《存在与虚无》包括导言和四卷。导言,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存在进行探索;第一卷,论证虚无问题,并对自欺做了精辟的分析;第二卷,论证自为的存在,对时间提出了整体论理解的创新观点;第三卷,论证了与他人的关系,提出“共在”思想;第四卷,论证了存在作为和自由的关系,并以自在与自为的关系对全书做了形而上学的结论。 [2] 前三卷解决了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。该书确定了存在的范畴,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结构、特性和规律。书中以现象学“存在精神分析”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。“拥有、作为和存在”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,说的是“人的自由”的问题,作者认为行动的永恒可能性应被视为自为的本质特征。 [3]
作品评价
英国分析哲学家伯特兰·罗素:“萨特的论文《存在与虚无》从诗意的朦胧和语言的奔放来看,这是德国传统中的最佳作。” [2]
法国哲学家、社会活动家贝尔纳·昂里·莱维:“这部著作的确具有独特价值,它是自黑格尔以来新的精神现象学。萨特终于找到了解决自己根本难题的哲学,那不是任何一种现成的哲学思想,而是他自己经过十年探索得出来的。” [7]
美国哲学家威廉·巴雷特:“这是一部萨特在抵抗运动时期撰写,1944年出版的、了不起的、而内容又参差不齐的、辉煌而又冗长的大部头书。” [8]